docs: add why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parent
9a0191e3f4
commit
3460a3bc7c
@ -98,6 +98,38 @@ href="/friends/persons/">
|
||||
|
||||
</CardGrid>
|
||||
|
||||
## 为什么写这本书
|
||||
|
||||
在查找各种资料的时候,尤其是计算机类的,我时常会因为资源获取的麻烦(要么是百度网盘,要么是微信关注公众号)、CSDN等平台的收费、文档的时效性等等问题而感到苦恼,而我在这种苦恼中度过了课程最多的大一。
|
||||
|
||||
这一切的转机发生在发生在大二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了[CS-DIY](https://csdiy.wiki/)
|
||||
这本书,当时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基本覆盖了计科、智能系、软工系的绝大多数课程。起初,我抱着怀疑的态度阅读了其中比较简单的一篇-[CS61A](https://csdiy.wiki/%E7%BC%96%E7%A8%8B%E5%85%A5%E9%97%A8/Python/CS61A/)
|
||||
,哇,那时候我才感受到原来Python或者说编程可以这么简单而有趣。
|
||||
|
||||
:::details 下面这段话是复制的[Yinmin Zhong](/friends/persons/)的,也算是我的心里话:
|
||||
> 我一口气 3 个星期上完了这门课,它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 CS 可以学得如此充实而有趣,原来这世上竟有如此精华的课程。为避免有崇洋媚外之嫌,我单纯从一个学生的视角来讲讲自学 CS61A 的体验:
|
||||
>
|
||||
> - 独立搭建的课程网站: 一个网站将所有课程资源整合一体,条理分明的课程 schedule、所有 slides, homework, discussion的文件链接、详细明确的课程给分说明、历年的考试题与答案。这样一个网站抛开美观程度不谈,既方便学生,也让资源公正透明。
|
||||
> - 课程教授亲自编写的教材:CS61A 这门课的开课老师将 MIT 的经典教材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 (SICP) 用Python这门语言进行改编(原教材基于 Scheme 语言),保证了课堂内容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同时补充了更多细节,可以说诚意满满。而且[全书开源](https://www.composingprograms.com/),可以直接线上阅读。
|
||||
> - 丰富到让人眼花缭乱的课程作业:14 个 lab 巩固随堂知识点,10 个 homework,还有 4 个代码量均上千行的 project。与大家熟悉的 OJ 和 Word 文档式的作业不同,所有作业均有完善的代码框架,保姆级的作业说明。每个 Project 都有详尽的 handout 文档、全自动的评分脚本。
|
||||
> - CS61A 甚至专门开发了一个[自动化的作业提交评分系统](https://okpy.org/)(据说还发了论文)。当然,有人会说“一个 project 几千行代码大部分都是助教帮你写好的,你还能学到啥?”。此言差矣,作为一个刚刚接触计算机,连安装 Python 都磕磕绊绊的小白来说,这样完善的代码框架既可以让你专注于巩固课堂上学习到的核心知识点,又能有“我才学了一个月就能做一个小游戏了!”的成就感,还能有机会阅读学习别人高质量的代码,从而为自己所用。我觉得在低年级,这种代码框架可以说百利而无一害。就是苦了老师和助教,因为开发这样的作业可想而知需要相当大的时间投入和多年的迭代积累。
|
||||
> - 每周 Discussion 讨论课:助教会讲解知识难点和考试例题,习题全部用 LaTeX 撰写,相当规范并且会给出详细的解答,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点。这样的课程,你完全不需要任何计算机的基础,你只需要努力、认真、花时间就够了。此前那种有劲没处使的感觉,那种付出再多时间却得不到回报的感觉,从此烟消云散。这太适合我了,我从此爱上了自学。试想如果有人能把艰深的知识点嚼碎嚼烂,用生动直白的方式呈现给你,还有那么多听起来就很 fancy,种类繁多的 project 来巩固你的理论知识,你会觉得他们真的是在倾尽全力想方设法地让你完全掌握这门课,你会觉得不学好它简直是对这些课程建设者的侮辱。如果你觉得我在夸大其词,那么不妨从 CS61A 开始,因为它是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
||||
> - 这样的课程,你完全不需要任何计算机的基础,你只需要努力、认真、花时间就够了。此前那种有劲没处使的感觉,那种付出再多时间却得不到回报的感觉,从此烟消云散。这太适合我了,我从此爱上了自学。
|
||||
> - 试想如果有人能把艰深的知识点嚼碎嚼烂,用生动直白的方式呈现给你,还有那么多听起来就很 fancy,种类繁多的 project 来巩固你的理论知识,你会觉得他们真的是在倾尽全力想方设法地让你完全掌握这门课,你会觉得不学好它简直是对这些课程建设者的侮辱。
|
||||
> - 如果你觉得我在夸大其词,那么不妨从 [CS61A](https://cs61a.org/) 开始,因为它是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
||||
|
||||
:::
|
||||
|
||||
|
||||
大二这一年,我的日程表被各类学科竞赛填满。当第三张省级一等奖证书寄达宿舍时,望着烫金字体在亚克力板上折射出的冷光,一种难以名状的虚无感突然攥住了我——这些被精心装裱的荣誉,真的能丈量我的成长吗?
|
||||
|
||||
不可否认,这些奖状确实为我的简历增添了亮色,在面试中多次成为话题切入点。但每当我试图向面试官阐释某个获奖项目的技术细节时,总会不自觉地停顿:那些为了赶deadline囫囵吞下的知识点、那些依赖队友补全的代码模块、那些竞赛后就被抛诸脑后的领域认知,像一块块拼图散落在记忆的角落里,始终没能构建出完整的知识图谱。
|
||||
|
||||
在某个调试代码到凌晨三点的时刻,我忽然想起CSDIY
|
||||
社区里那些开源教程的扉页寄语:"前人燃炬,照我夜航"。这种知识共享的浪漫主义,与竞赛场上零和博弈的硝烟形成鲜明对照。大三下开学第一周,我着手将两年间积累的23个竞赛项目文档、176G学习资料进行系统性重构,在语雀平台上搭建起一个树状知识库。当一位专业课教授发来长达200秒的语音,忧心忡忡地提醒"互联网最不缺的就是资料"时,我正收到某技术论坛用户的私信:"你整理的ROS2开发避坑指南,让我少熬了三个通宵"。
|
||||
|
||||
在这个生成式AI
|
||||
批量生产知识的时代,我愈发确信:真正的知识策展不是信息的搬运,而是用亲历者的视角铺垫认知路径。作为仍在求知路上的本科生,我无意扮演布道者的角色。这个持续迭代的知识库,既是我对抗遗忘的私人笔记,也是留给后来者的行路杖。当看到有用户在文档评论区自发补充实践心得时,我恍然意识到:那些曾经孤军奋战的竞赛夜晚,此刻正在以另一种形式薪火相传。
|
||||
|
||||
## 我也想写一些东西
|
||||
|
||||
|
Loading…
x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